-以波密县中学为例
在人们的眼中,校园本是一片充满生机、和谐安宁的地方,人们很难想象这片净土会受到暴力的侵扰。但事实上,校园暴力在各个地方都普遍存在着。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而且还有逐步增长的趋势,使人们认识到校园并非“暴力真空”。校园暴力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当中的一个敏感性问题,涉及的对象大多为未成年人。校园暴力事件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使其心智严重伤害。为了深入了解发生在我县中小学生身边的暴力现象,做好我县预防、减少、甚至杜绝校园暴力事件工作,以“校园暴力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波密县中学53名中学生,其中住宿生46名、走读生7名。以分析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寻求对策,建章立制,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为广大在校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中学校园暴力行为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1.1中学生校园暴力情况
表1 中学生认为的校园暴力行为种类及被本学期相应发生次数统计
行为
|
人次
|
没有
|
一二次
|
三四次
|
五次以上
|
同学之间肢体暴力或暴力威胁
|
41
|
27
|
21
|
5
|
0
|
同学之间的言语暴力
|
39
|
13
|
30
|
9
|
1
|
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
|
13
|
40
|
11
|
2
|
0
|
校外人员到学校寻衅滋事
|
18
|
51
|
2
|
0
|
0
|
故意藏起、偷走或损坏别人的东西
|
12
|
29
|
20
|
3
|
0
|
刻意让某人落单孤立
|
2
|
46
|
6
|
1
|
0
|
表1说明中学生认为的校园暴力行为种类比较广泛,本学期遇到的校园暴力行为比较多。
1.2中学生遇见校园暴力的地点和时间
表2中学生遇见校园暴力的地点、时间统计
地点
|
人次
|
时间
|
人次
|
上学路上
|
5
|
上学路上
|
7
|
操场
|
2
|
课间
|
19
|
教室
|
9
|
课堂上
|
2
|
放学路上
|
9
|
放学路上
|
13
|
厕所
|
22
|
其他
|
20
|
学校偏僻处
|
7
|
|
|
其他
|
5
|
|
|
表2说明,校园暴力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是比较宽泛又相对比较集中。
1.3发生校园暴力现象的相关对象
表 3 中学生发生校园暴力现象的相关对象统计
对象
|
人数
|
师生之间
|
6
|
校外人员与在校生之间
|
6
|
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
|
18
|
男生与女生之间
|
4
|
男生与男生之间
|
31
|
同班同学之间
|
7
|
女生与女生之间
|
8
|
其他
|
5
|
表3说明,校园暴力发生对象比较广泛又相对比较集中
1.4中学生本学期欺负他人及被他人欺负情况
表4 中学生本学期欺负他人及被他人欺负情况统计
|
欺负他人
|
被他人欺负
|
频率
|
人数
|
人数
|
常常
|
0
|
0
|
有时
|
2
|
2
|
很少
|
7
|
5
|
没有
|
44
|
46
|
表4表明,本学期中学生自己认为很少发生欺负他人和被他人欺负的现象
1.5校园暴力发生发生后中学生所选择的处理途径
表5 校园暴力发生发生后中学生所选择的处理途径统计
途径
|
报警
|
告诉老师
|
告诉家长
|
告诉朋友
|
忍气吞声
|
以牙还牙
|
其他
|
人次
|
0
|
46
|
11
|
7
|
1
|
1
|
0
|
表9表明,中学生遇到校园暴力后主要是告诉老师、家长和朋友
1.6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关系
表6 中学生父母关系统计
父母关系
|
离异
(人次)
|
经常吵架,甚至打骂
(人次)
|
一般
(人次)
|
很好
(人次)
|
单亲
(人次)
|
被问卷对象
|
0
|
0
|
4
|
48
|
1
|
表6表明,被调查对象父母的关系比较好。
表7与中学生一起生活的家庭亲属
亲属
|
父亲
(人次)
|
母亲(人次)
|
继父母
(人次)
|
兄弟姐妹(人次)
|
(外)祖父母
(人次)
|
其他
(人次)
|
被问卷对象
|
43
|
44
|
0
|
23
|
6
|
1
|
表7表明,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表8中学生一个月内与父母交流次数、内容和方式统计
次数
|
5次以上
(人次)
|
3—5次(人次)
|
1—2次(人次)
|
没有
(人次)
|
|
被问卷对象
|
37
|
12
|
4
|
0
|
|
内容
|
学习
(人次)
|
生活
(人次)
|
情感
(人次)
|
健康
(人次)
|
其他
(人次)
|
被问卷对象
|
42
|
25
|
10
|
16
|
7
|
方式
|
面对面谈心
(人次)
|
打电话或发短信(人次)
|
QQ/E-mail
(人次)
|
写信
(人次)
|
其他
(人次)
|
被问卷对象
|
43
|
21
|
|
|
1
|
表8表明,中学生经常与父母沟通,主要谈论学习、生活和健康,方式为面对面谈心或打电话发短信
表9本学期到现在父母来探望次数统计
次数
|
5次以上(人次)
|
3—5次
(人次)
|
1—2次
(人次)
|
没有
(人次)
|
被问卷对象
|
6
|
20
|
17
|
10
|
表9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本学期到现在父母没有来探望过
1.7中学生与老师及同学关系
表10 中学生与老师及同学关系
与老师
|
与所有老师都很好
|
与有些老师较好
|
一般
|
不清楚
|
被问卷对象
|
39
|
10
|
4
|
0
|
与同学
|
与所有同学都很好
|
与有些同学很好
|
一般
|
我行我素,独来独往
|
被问卷对象
|
31
|
17
|
4
|
0
|
表10表明中学生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相处比较融洽
1.8学校的教育管理情况
表11 学校教育管理情况统计
全封闭
(人次)
|
较严
(人次)
|
一般
(人次)
|
很宽松
(人次)
|
5
|
42
|
1
|
2
|
经常开展
|
有时开展
|
偶尔开展
|
几乎没有
|
29
|
19
|
5
|
0
|
经常
|
有时
|
很少
|
几乎没有
|
26
|
15
|
8
|
4
|
有
|
没有
|
|
|
47
|
6
|
|
|
表11表明学校管理教育方面比较严格,但在举办法制安全讲座方面还有不足。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我们认为中学校园暴力行为有如下基本特点:
(1)中学生遭遇校园暴力的现象时有发生。
(2)中学校园暴力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主要发生在男生之间、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之间。同时,男生之间发生校园暴力的人次远远高于女生。
(3)学校内发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地点是厕所、教室、放学路上。另外还有操场等。
(4)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时间大多数在课间、放学路上,其次是其他校外时间。
(5)大多数中学生在遭遇校园暴力后更倾向于告诉老师,其次选择报告家长和朋友。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忍气吞声或者以牙还牙找人报复。
(6)家庭生活中,相当部分中学生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家长也没有去学校探望子女,且沟通交流方式方法单一。部分学生与老师同学关系一般,没有很好的融入到群体当中。
(7)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方面,法制安全讲座还有不足,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识还有不足。校园保安的日常巡逻尚有不足之处。
二、初中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治理校园暴力事件,预防犯罪必须深刻的分析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校园暴力的措施。如今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深层次的外部原因:
(一)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
1.法制观念不强,遵纪守法意识不足。从目前的初中阶段教育体制来看,初中的课程比较紧张,所以,学校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尚有不足之处,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还不知道自己是违法违纪行为。从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诱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同学之间的偶发小摩擦;高年级的同学恃强凌弱,欺负低年级的同学;因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当而引发的过激行为。
2.对情绪自我管制能力的欠缺。在青春期有一个普遍的特征,学生在初中阶段有一个非常独有的特征,那就是模仿。这个阶段也是少年处于情绪易冲动的年龄阶段,同时,以自我为中心,特别自尊,自己又不能够正确估计行为的后果,容易采取一些非常过激的行为。有些学生比较叛逆,厌烦初中的紧张学习生活,又没有更多的课余活动,那么很可能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能量,如课间进行暴力游戏等,久而久之甚至就会转化为真实版的校园暴力事件。
(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1.学生取得好成绩是主导学校的教学目标。中国历来就有重读书高的传统观念,现在集中地体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好好上学是所有家长、学校的共同期盼,但是,由于人的性情、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的各不相同,应试教育使得有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常常不被人重视甚至被人歧视,面对家长、老师、成绩优异同学的压力,在情感的冲动之下,积蓄的不满情绪易通过校园暴力来发泄。
2.老师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部分学生难以管束
现在国家的法律、法规明令禁止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于某些比较调皮的学生,老师有时也是无计可施,只要课堂45分钟不出事就行。同时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也不到位。现在学校采用的是寄宿式,封闭式管理模式,由于平时只注重学习,而忽视了部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相互之间难免会有摩擦、纠纷,如果学校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很可能就会引发校园暴力事件。
(三)从家长的角度来看
现在的初中生一般都00以后出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由于没有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自身素质差,又过分的溺爱孩子,使它们娇生惯养,缺乏对他们进行责任、义务和爱心等方面的教育。一些学生的家庭生活氛围不够好;个别学生是单亲家庭;有些学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由年迈的(外)祖父母照看。这些学生由于长期脱离父母的有效监管,将家人给与生活费大部分用于网吧等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场所。
(四)从社会角度来看
据相关权威的教育专家说,暴力文化是产生校园暴力的第一推手,在许多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网络、电子游戏中,到处都有暴力场面。网络和游戏迎合了广大学生渴望交流和猎奇的心理,但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严格管理,其中的暴力因素对缺乏辩认和识别能力的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巨大。
三、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建议和对策
防止校园暴力,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需要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积极的采取行动。
(一)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学生既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同时又是防止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每位学生应当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养成自尊自爱,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的良好品格。同时,要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二)加强法制教育,使广大学生能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法制教育应和文化学科建设联系起来,在初中阶段应强化法制教育,定期安排学生参加法制教育活动,聘请司法部门、社会法律援助机构相关人员担任本校的法律顾问和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要借“法制宣传日”等活动为契机,使广大学生树立法制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不因法律的无知而违法乱纪,甚至走向犯罪深渊。
(三)加强学校日常管理制度,坚决预防治理校园暴力事件。进一步加强门卫保安管理制度,完善值班制度,对于校外陌生人来访,要严把审查关,坚决杜绝校外无业不良青年进入校园;要严禁学生私自携带危险物品,并定期检查学生宿舍,一经发现,要及时没收;要组织男老师和学校保安定时定点在校园巡逻,一旦发现校园暴力事件要及时的制止,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对参与校园暴力事件的学生,区分不同情况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给予严厉的处分。
(四)加强对孩子的监督和教育。针对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心理不成熟、偏激、冲动、争强好胜、易产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家长应当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局限在学习成绩上,要与孩子以多种方式保持沟通与交流;家长要言传身教感化孩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反错误,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这样的一个心理多变时期,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孩子犯了错以后,要以“真善美”进行人格教育,哪怕走在路上给他们一个幸福的微笑,他们心中也会多一份阳光,多一份驱走心灵黑暗的力量,使之养成健康向上的性格。
由于调研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调查范围小。本次调查了波密县中学53名学生;二是相关研究显得不足。特别是对于造成校园暴力的家庭和社会因素更需要做长期的观察研究,对学校因素也未做深究。三是干预对策只限于局部的研究,局限性很大。但是拒绝校园暴力,给学校以宁静的空间,给孩子们安全和自由成长的环境,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